全世界有数千种语言,但有文字的语言却不到其中的一半。在有相应文字的语言中,汉语、汉字又是历史最悠久的语种之一。汉字是现今仍在使用的,世界上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文字,也是被公认的最难学的文字。
有些家长认为汉字是没有规律的。因此学习汉字唯一的方式就是多写,在不断练习之后,使之熟能生巧。于是乎孩子说话还说不利索就开始教其认字,孩子刚学会走路就被逼着写字。这种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拔苗助长的行为,只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为什么过早写字不好,什么时候开始学写字才能事半功倍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孩子身体和肌肉发展的规律吧!
0-6岁幼儿的身体发育规律是: 1.从上到下,从头到尾。身体上部的发展先于身体下部的发展。从头部到下部,从上肢到下肢逐渐发展。 2.从大到小。是指儿童最初发展起来的是与大肌肉相联系的动作,逐渐发展到与小肌肉相联系的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的发展,先发展的是与手臂大肌肉相联系的伸臂,以后逐渐发展起来与手指小肌肉相联系的抓、握、拿等动作。 3.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动作,是身体个别部分的简单动作,如伸伸手、踢踢脚、转头等,逐渐发展到同时转头、伸手、手眼协调地拿取物体,进一步发展到能从事由多种动作组成的游戏活动。 4.从不随意到随意。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不随意动作,无目的、由客观刺激引起。如:头随着光线的方向转动,有东西接触儿童的手,儿童的手就去抓摸。以后,随意动作逐渐发展起来,即使客观刺激不在眼前或没有直接接触儿童,动作也会出现,而且通过动作,主动地、有目的地去接触事物,认识事物。如儿童在“捉迷藏”的活动中,主动地把头转来转去寻找“猫”。这就是一种随意动作。
写字是个精细活,主要靠小肌肉动作完成,就是手、腕部的活动,还包括眼手协调、指尖动作,手指屈伸等局部运动。这看似简单,对孩子来说其实很有难度。幼儿手的骨骼肌肉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程度,手部关节骨化过程还没有完成,手部肌肉的力量也很差,不能胜任需要持久用力的动作。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差导致他们写字时,眼睛总要盯住笔尖转。为了能看到笔尖运动,便歪着身子,侧着脑袋,并尽量使右侧的肩、肘、腕向前。加之汉字不同于数字和英语字母那样有规律和容易掌握,孩子没有耐心完成,容易造成反感,对中文学习失去兴趣。因此过早地要求幼儿写字,弊远大于利。
在发育过程中,男孩的精细动作发展通常比女孩慢,每个孩子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5—6岁以后是大多数孩子学写字比较适合的年龄。为了促进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在学习书写之前我们可以做一些准备。如:串珠子,绘画,折纸,做手工,在手工活动中练习用剪刀,捏陶泥,使用压花器等既能锻炼小肌肉的力量,也能促进手、眼、脑协调能力的发展。
而对于在美国长大的ABC,他们缺乏汉语和汉字学习的大环境,汉语和英语又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特别是汉字靠的是形象记忆,学习汉字对他们来说比国内的孩子要困难许多。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老师更要慎重,切忌不要拔苗助长。
总之,无论是什么样的学习,都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营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