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5月的一天,暮春时分,莺飞草长,希望中文学校在这一天孕育。问过很多朋友,没有人记得准确的日期。所以我把五月每一个灿烂的春日,都当成“希望”的诞辰。
但当天的主要事件,却是和中文教育毫不相干的。没有人事先知道希望中文学校会从这一天出发,走出二十五年的辉煌。马里兰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在这天召开换届选举大会。留学生们虽然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但联谊会的改选仍然牵动着四百多位大陆留学生的心。Tyding's礼堂的阶梯教室里坐满了留学生和家属。候选人之间唇枪舌战,你来我往。兴奋的孩子们跑进跑出,不时地制造些不和谐的噪音,和台上严肃的辩论形成有些滑稽的对比。
终于,联谊会的改选落下帏幕。正当大家准备散去的时候,李珊英女士首先提出了孩子们的中文教育问题,立刻引起了热烈的讨论。那时的留学生大多是年龄偏大、拖家带口的新老三届。他们从书堆中抬起疲惫的双眼,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中文教育因而成了刻不容缓的问题。马里兰大学附近没有中文学校,大华府地区更没有一家教授拼音和简体字的中文学校。怎么办?说干就干!会后成立的联谊会新一届理事会决议,立即筹办暑期中文班,由李珊英负责筹备事务。
万事开头难。赤手空拳办中文班谈何容易?广告招生、招聘师资、租借教室,百事待举。都说国人一盘散沙,三人成虫。可是这次马大的留学生们,从联谊会负责人到普通家长,团结合作,献计出力。李珊英更是全心投入,使出了浑身解数。潘启元有诗赞曰:“居室理公案,小秘一身兼”。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暑期中文班于6月6日在马大的Jimenez楼正式开学。这家大华府地区唯一教授简体字和拼音的中文学校一出现,就引来了社会各界和媒体的热情关注。中国驻美大使馆解其刚参赞送来了100套急需的教科书,大都会保险公司的施也林经理送来了$1,000捐款,家长江振林捐款$100,《华盛顿新闻》发了专稿,中国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主持人肖琳专程前来采访,并向全国播发了专题节目。
“希望”横空出世,一鸣惊人!
据老义工校迎宪的准确记忆,希望中文学校的前身---暑期中文班在开学的第一天招收了26名学生,分成学前、一年级和二年级上课。教师和助教是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每位应征者都要经过评议会近乎苛刻的全面考核,普通话发音稍有不准,拼音稍微迟疑者,就注定要名落孙山。第一期暑期班的教师和助教是:陈克宏、颜君凡、刘东燕、王新、谢青、张海华、王青、陈秀华、程薇娜。经过大家的努力,暑期中文班的名气越来越大。到八月份,学生人数大增。原有的联谊会领导下的中文班框架已不能适应新的局面。于是由倪涛倡议,全体家长附议,家长大会决定成立独立的中文学校,定名“希望”,与国内欣欣向荣的希望工程遥相呼应。1993年8月8日,希望中文学校正式宣告成立!
“希望”的圆形校徽由著名画家甘一飞先生精心设计,图案简洁明快,似幼芽破土而出,又似双手呵护幼苗成长。“希望”二字是倪涛和鲁曙明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而成,行书秀丽隽美,成为希望中文学校至今仍在使用的标志。
新成立的希望中文学校,首先在马里兰大学登记注册了一个由在读的学生家长组成的学生社团 -- Center of China Studies(中国研究中心),获取了免费使用马大教室的资格。这些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了希望中文学校的第一届理事会。他们是:倪涛、彭沛焘、翁富忠、潘启元、陈卫平、陈克宏、杨舒、强力。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倪涛为首任理事长,任命李珊英为首任校长,李宪为教务长。这届未经民主选举产生的理事会,却为“希望”制订了民主的章程和程序,使得“希望”在一个健康和谐的氛围中迅速成长。记得那时候理事会会议特别多,理事们清茶一杯,争论终日,但从未伤及和气。潘启元曾引柳宗元的名言“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来形容理事诸君的执着与奉献,可谓入木三分。二十五年过去了,许多当时制订的规章制度经历届理事会修改已面目全非,但有些重要的决议至今仍然“残存”,成为“希望”的基本原则。如学校定位为非营利性组织,不隶属任何政治团体;理事会成员主要由家长和校长组成,不领取工资;负责制订、修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教学行政事务;理事会每两年改选一次,以保证理事会的正常运作和民主公开化;等等。简而言之,希望中文学校创建初始即制定的“家长拥有,义工运作”的基本原则,是希望中文学校能够快速增长的重要基石。
“希望”初创时期,除了少量捐款,几乎一贫如洗。偏低的学费收入基本用于支付同样偏低的教师工资。其他开支只好另辟蹊径。学校联系了美心中国店和Shoppers Food Warehouse的购物优惠券,家长们踊跃认购,加上陈卫平理事的精心打理,学校的财源稳步上升,为学校积累了必要的办学资金。
“希望”在创办初期曾不定期出版过十期校刊《希望之星》。这份今天看起来毫不起眼甚至简陋的刊物,却是见证“希望”起飞的珍贵资料。从教学研讨、校园生活,到学生习作,篇篇珠玑。先后为校刊编辑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有:潘启元、杨舒、郑诗友、倪涛、安娜、蒋亚洪、鲁曙明等。2016年1月8日,《希望之星》在新世界时报复刊,由不定期刊物改为周刊。迄止发稿之日,复刊后的《希望之星》已经发行了130期。
“希望”在教师、学生、家长和义工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美众多的中文学校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颗熠熠生辉的希望之星。
两年之后,学生人数已增加到一百三十多人。学校增设了十一个中文班和七个副课班,仍不敷需求。理事会决定开办洛城校区。新校区于1995年6月5日正式挂牌,蒋亚洪担任首任校长。“希望”从此开始了新的飞跃。
二十五年后的今天,经过无数希望人的努力,“希望”从一个小小暑期中文班,成长为拥有九个校区超过五千师生的共同家园。
(希望中文学校文宣部 供稿)